第2版:综合新闻

郎溪:再生稻种出“好钱景”

■特约记者 余克俭 本报记者 余庆

“我们销售的是自己种植和生产的再生稻米,有五斤一袋装和十斤一袋装,您要哪种?”日前,郎溪县涛城镇农户涂世银正在通过微信视频向客户介绍再生稻米的品种,身后的仓库里摆放着各种样式包装的大米。

此前,涂世银一直从事传统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不高。2016年在郎溪县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他在自家承包的田里种植了几亩再生稻的新品种。他和爱人从春忙到夏、从夏忙到秋,没日没夜地干,最终再生稻喜获丰收。夫妻俩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卖给周边乡邻,让每一个种稻人都尝尝再生稻的好滋味。涂世银种植的再生稻因为色泽雪白、入口柔软,特别是有一种茉莉花的香味,深受食用者喜爱。消息传开后,涂世银家里的大米很快就被闻讯而来的群众抢购一空。

尝到甜头的涂世银,第二年便扩大了再生稻的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多亩。几年下来,涂世银积累了丰富的再生稻种植经验,该县很多种粮大户慕名而来,学习再生稻种植技术,他总是毫不保留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育秧,与大伙共同走上种植再生稻致富的新路子。

“再生稻二茬产量低,但是大米价格高,如果单卖稻谷,肯定不划算,所以我的再生稻一般卖大米。”具有商业头脑的涂世银,并不满足再生稻在本地的销售,他抓住网络销售这个新风口,利用微信等互联网媒介,把他的再生稻米销往了全国各地,目前销量已经达到了5000余斤,预计今年再生稻带来的纯利润将达到15万元左右。

“作为一名现代的职业农民,传统农业不能丢弃,虽然产出低,但是我们可以在传统农业上做文章,发展特色产业,开发新型农产品,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人致富,为乡村振兴助力。”同样种植再生稻的刘安和告诉记者,他把收获的稻谷直接运往粮站出售。刘安和跟着涂世银学技术,参加县里、镇里举办的再生稻种植技术培训班,把自家的几十亩再生稻打理得地肥苗壮,年年获得大丰收。“今年头茬亩产700公斤,二茬估计250公斤,种植再生稻年纯收入9万元左右,是传统种植的2倍多。”刘安和乐呵呵地说。

“我们为再生稻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积极落实县里对种植再生稻的补贴政策,及时为种植户申请补贴,提高他们的种植热情和经济收入,把再生稻产业做大做强。”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郎溪县试验性种植再生稻,当年全县种植面积仅有300余亩,通过几年的发展,2021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发展再生稻在提高农业种植效率的同时,也科学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推动了该县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