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聚焦期盼 办好实事

——郎溪县推进“暖民心”十大行动掠影

■本报记者 顾维林 特约记者 余克俭

今年以来,郎溪县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推进“暖民心”十大行动,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

就业服务“零距离”

“现在公司离家非常近,骑电动车只要10分钟就到了,我一个月下来能拿到7000多块钱。”8月3日,在位于郎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金马热能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吴海青正挥动着焊枪,枪口喷吐着刺眼的火花,将一截已经组合在一起的钢筋焊在一起。

44岁的吴海青家住梅渚镇大梁村,此前他一直在外地上班,不方便照顾家里。为进一步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今年以来,郎溪县积极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智慧就业平台。5月,大梁村村干部在上门摸排中得知吴海青的就业需求,便推荐他注册了“三公里”就业圈小程序。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扫了小程序,没想到这么方便,不到3天就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吴海青说,回到家乡后,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不比在外上班差。

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还有郎步街道西郊村村民李红宁。一大早,忙完农活的她便骑车来到城区雇主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做饭。

55岁的李红宁是一名家政工,很早的时候便踏入家政服务行业。然而,当时她并没有专业技能,收入也比较低。今年,她参加了皖嫂物业家政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保洁、面点、糕点等手艺,获得了家政职业技能中级证书。“现在我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收入在4000多块钱一个月,还能照顾家里。”李红宁说,现在自己已经带动6人从事家政服务。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省、市稳就业工作决策部署,郎溪县深入企业、个体工商户、居民小区,扎实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宣传,不断扩大知晓度,引导社区经营实体和求职者借助“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岗位精准匹配。

“郎溪县‘三公里’就业圈通过开展‘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为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架起了一座24小时不间断的沟通桥梁。”郎溪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县已引进入驻企业、商户492家,1700个岗位已经录入系统。

快乐健身强体魄

“好球!”篮球应声入网,众人一片喝彩。盛夏,炎热的天气阻挡不住热爱的步伐,在郎溪县飞鲤镇振兴村室外篮球广场,篮球爱好者在组队较量。篮球一次次投进篮筐,场边观众随之送上阵阵喝彩。

19岁的李嘉乐几乎每天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来到这里打上两个小时篮球。“以前我们打篮球还要到处找场地,现在家门口就能组队打篮球了。”李嘉乐说,村里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越来越多,大家锻炼身体的热情也高涨了。

在振兴村,乒乓球桌边、健身器材旁都是前来健身的村民。村民杨成英在双人漫步机、扭腰器等健身器材上熟练地自由切换,她的两个小孙子在旁边玩着双位坐蹬器。“原来锻炼身体就是走走路,今年村里新增了很多健身器材,不出小区就能健身,太方便了!”杨成英说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飞鲤镇持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广场、篮球场、小型室内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12个村(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场地逐渐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身房,更多的村民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营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夜幕四合,飞鲤镇塘埂村文化活动广场上也是一片热闹。广场舞爱好者胡冬娣与姐妹们伴着优美的舞曲翩翩起舞。自文化活动广场建成后,原本不怎么爱好运动的她爱上了健身运动。“以前晚饭后在家看电视。现在有了活动广场,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跳广场舞,心情好,身体也好了。”胡冬娣说。

为了解决群众关切问题,郎溪县将推进“快乐健身行动”作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重大举措,结合“15分钟健身圈”建设,因地制宜地加快健身设施建设,投入60万元在十字镇、新发镇新建五人制足球场各1个,投入15万在飞鲤镇、姚村镇、钟桥街道改扩建室内中心各一个。目前,各项基础设施正加快建设。

“‘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让居民学习工作之余有了更好的健身场所,让他们在家门口真正‘动’了起来,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郎溪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文明菜市提“颜值”

“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在这边买菜放心、舒心!”谈及如今郎溪县万盛农贸市场的改变,市民邓伟直言“简直是天翻地覆”。“过去一到下雨天,市场里就潮湿不堪,污水横流、异味难闻,但现在环境焕然一新,真是大变样!”

走进万盛农贸市场,只见果蔬区、鲜肉区、水产区、活禽区、干货区分门别类,整齐排列,每个摊位上空都装有灭蝇灯,地面四周有微型水槽围绕,确保菜叶、污水不落地。再凑近瞧去,娇嫩新鲜的蔬菜整齐码放,五颜六色的水果散发阵阵清香,买菜的居民络绎不绝。“环境越来越好,对我们经营户的生意也有帮助,我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商户韩志春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