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会广角

朱戴松: “鸭司令”的致富经

◇张丽萍 本报记者 戴丹丹

秋季的早晨,空气中多了一丝凉意,郎溪县毕桥镇长何新村老屋组的村民朱戴松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先是抱着一大盆饲料给鸭子喂食,待鸭子们“用餐完毕”,他又挥舞着竹竿做成的“指挥棒”,把鸭群从鸭棚赶到室外的养鸭场,自己则转身回到了鸭棚中开始收集鸭蛋。

“今年的行情不错,我养了6000多只蛋鸭,100天左右就开始下蛋了,鸭蛋可以卖到6块钱一斤。”朱戴松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捧起鸭蛋,向记者展示起来,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朱戴松原先一直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富裕。2017年,他看到邻村的村民们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陆续搞起了特色种养,有种蓝莓种葡萄的,还有养羊养牛的,事业做得很红火。朱戴松心想,老屋组环境优美,水网密布,正适合养殖蛋鸭,但苦于没有经验,不知从何做起,他就把这个想法向村委会说了出来。镇村干部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他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还请来了县里的农技专家为他进行技术指导。在政府的帮助下,朱戴松开始了他的蛋鸭养殖之路。

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朱戴松养的鸭苗总是出现状况,亏损严重。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虚心向其他养殖户请教,还在村里的电子阅览室上网学习技术,了解蛋鸭的常见病及治疗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的蛋鸭养殖规模已经从开始的几百只扩大到了6000多只,每天产蛋600多斤,鸭子产蛋8个月后,可作为肉鸭出售,一年下来预计收入在40万元左右。朱戴松的日子越过越好,还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鸭司令”。在他的带动下,长何新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发展特色种养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只有产业旺起来,群众腰包才能鼓起来。近年来,毕桥镇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虾稻种养、蓝莓、冬桃、蛋鸭等特色产业,并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该镇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对于像朱戴松这样有想法有干劲的致富带头人,该镇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持,营造起小富带大富的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