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广 告

(上接第二版)

我市法治家庭学法用法也有声有色。围绕“美好生活·与法同行”主题,市县乡村四级依托“守法圆梦”“春风化雨”等六大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以案释法微宣讲749场、律师“一对一”帮扶2925人次、法治问卷调查19.74万人次、发放法治家庭教育读本27.33万份,累计发放法治贷51万元,先后培育出1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1000户市级法治家庭标兵户,10000户县级法治家庭示范户。2019年,“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入选首届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广接地气 法治文化从“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提升

去年12月上旬,全市青少年“我心中的国家宪法日”法治书画表演在宛陵湖法治文化公园举行,一群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国家宪法日,表达对宪法的尊崇。活动期间,不少群众还参观了宛陵湖法治文化公园的宪法宣誓区,漫步在依法治国宣传栏中,互动在趣味学法区里,体会到法治文化不一样的风采。现场表演法治书法的学生杨笑仪说:“我很喜欢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很多法律知识。”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筑“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强力推进“一县一馆一公园”建设,结合敬亭山“执法如山”、宛陵湖“行法若水”、昭亭路“守法如行”的法治文化底蕴,建设“一山一湖一路”法治文化景观带,推动形成与城乡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补充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目前,我市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个,市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4个,农村法治文化公园(广场)188个。

创作“特色化”的法治文化作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法治元素植入皖南花鼓戏、大鼓、皮影戏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以鲜活灵动的法治形象,讲述法治故事,演绎法律条文,精心创作《宪法之歌》《看门太守》等法治文化产品,积极激发群众参与法治的内生动力。同时,以“1+X”法治动漫工程为抓手,组织各地各部门制作推广《扬子普法记》系列法治动漫,并积极开发系列衍生产品,推动宣城普法工作的符号化发展。

构筑“指尖上”的法治宣传平台。建成以“宛陵普法”微信公众号为核心,7个县市区普法微信、864个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为补充的普法“微窗口”“微平台”,及时将“法治快餐”送到每个家庭,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日日学、月月评”,形成了微信、微博、网站“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全媒体”法治宣传格局。

上下联动 普法主体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七五”普法期间,我市严格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带头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宣传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率先发布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将百余部法律法规作为常态化普法指标,明确到45个重点部门,并将全年38个重要节点按月编成工作提示单,项目化推进重点普法工作,实现普法责任“包产到户”。市委政法委定期组织重点普法部门编印“以案释法”系列丛书,并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市文明办、司法局连续5年组织开展“谁执法谁普法谁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月活动,通过“联点共建送法进社区”“入户走访送法进家庭”等主题活动,进一步盘活普法资源、压实普法责任。

深化拓展普法考核督查机制。在实现普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市直机关效能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绩考核、精神文明创建考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四位一体”的考核机制,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同时将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纳入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组织第三方测评,推动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跨越,从“注重过程考核”向“注重成效评价”转变。

积极探索地校合作宣城模式。2017年,我市与华东政法大学签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宣城普法引智工程。双方约定由华东政法大学在宣城市设立法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宣城市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宣城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基地。2017-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选派王进、李辉祥等专家学者来宣挂职锻炼。我市先后邀请陈金钊、孙维飞等知名教授举办高规格法治讲座。同时,还联合举办了3期法治主题研修班,组织了3批次华政学生参与基层法治实践,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通过借助高校优质的人才、智力、信息等资源,促进地方法治实践与法治教育研究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法治宣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