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裴志军:甘当田间地头“老黄牛”

■本报记者 刘畅

他在田间挥洒汗水,将青春奉献给大地。

他为农民搭建起科技的桥梁,送去新品种、新技术,农民喜悦的笑脸是给予他的最高肯定。

32年,他始终坚守在农业一线,被农户亲切称为扎根基层的“农艺师”、致富路上的“特派员”。他就是宣州区黄渡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烟办主任、高级农艺师裴志军,先后获得安徽省“三品一标”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指导

眼下正是西瓜采摘时节。

近日,走进黄渡乡杨林村村民孙之龙的西瓜种植基地,只见大棚内铺满了绿油油的西瓜藤叶,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躲”在藤叶间,十分诱人。

连日来,孙之龙一直在自家的西瓜大棚里采摘、搬运、打包西瓜,忙得不亦乐乎。“每亩地西瓜产量不低于5000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孙之龙捧着西瓜告诉记者,好收成和裴志军的帮忙分不开。从2013年起,裴志军便手把手教他如何栽种西瓜,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期,裴志军几乎“住”在瓜田,“保姆级”为他提供服务。

种、管、收,多年来裴志军为他“私人订制”发展方案,应用先进技术,规范农业生产,目前西瓜种植正如当初预期一样,年年保持增产增收。此外,孙之龙还听取了裴志军的建议,开展多样化经营,同步种植水稻、油菜等多种农作物,曾经属于农业“门外汉”的孙之龙,在裴志军的“培训”下,也成了当地种植业的“行家里手”,农业经营收入每年达100万元。

不仅是孙之龙,32年来,裴志军共指导培育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涉农企业233户,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观摩120次,参训1.5万余人次,每周不少于4次到田到户开展农技指导。

坚持科技创新 解决农业难题

在裴志军看来,做好农技工作,离不开深厚的职业素养。为了满足黄渡乡广大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裴志军在学习的路上一刻也没有停下。

“2012年,我取得了农艺师的资质,这不仅是对我专业知识的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每天必须学习1小时农技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专业书籍和网上学习。”裴志军介绍道,“我还有一份工作日志,把日常工作中给农户的指导结果或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下来,有不懂的可以集中起来请教上级农技部门的专家,这种实践中的学习对我很有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与实践让裴志军收获了喜人的成绩,自2013年起,他就陆续在《现代农业科技》《科学种养》等专业杂志上发表《烟后稻育秧技术》《对宣州区基层乡镇农业发展的思考》《双晚稻田套种小麦栽培技术初探》等17篇专业技术论文。

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他更加注重学以致用。黄渡乡双晚稻田套种小麦常因播期不适时造成小麦减产、农户减收,裴志军通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双晚稻田套种小麦技术,并形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通过农户的示范推广,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小麦亩均增收12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全面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裴志军先后开展了药剂拌种、冬闲田冬翻、秸秆全量离田及生物性诱剂防治等多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目前,药剂拌种和生物性诱剂防治技术已在广大种植大户中得到普及,冬闲田冬翻和秸秆全量离田技术推广的面积均达到5000亩左右。自2019年来,黄渡乡农药、化肥用量均实现负增长,农户亩均节本增效15元,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双赢。

近期,他又开展了烟叶降解地膜试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下一步将积极进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