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青清净静”展新颜

——泾县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徐文宣

初冬的泾县,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好辰光:蓝天白云,和风暖阳。从城中社区到偏远山村,从高速主干道到田野圩埂,处处水碧山青,好一派风光旖旎的景象。为守护身边的碧水蓝天,近年来,泾县始终坚持“生态泾县,绿色发展”主基调,坚决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青清净静”成为泾县生态环境新常态。

走进泾县开发区安徽皖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蓝色机械臂将一团缠绕好的线圈精准送入装配台进行后续装配加工,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分工明确,处理着不同作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在这里既没有看到滚滚浓烟,更没有闻到令人窒息的刺鼻气味,厂房内外整洁清新。

“我们通过实施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让企业实现了绿色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蕾告诉记者,公司于2020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期间环境管理着重从废气、废水、噪声、固废四个方面加强管理,瞄准节能化、清洁化生产,通过国内同行业领先设备和工艺进行处理,不仅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如今在泾县开发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抓转型升级促工艺提升。电机泵阀、宣纸宣笔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开始升级转型,LED光电、轴承制造、特种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高效利用。同时泾县坚持工业生态化,严把项目准入关,引进科大讯飞,设立中建材(泾县)非金属矿深加工研究所,推动工业科技创新,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由于地势不均,我们开发区所有工业废水都将通过这个泵站提升至泾县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泾县开发区一体化预制泵站升级改造工程现场,泾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强指着排水流向示意图告诉记者,身旁河水潺潺,涟漪荡漾,这是近年来泾县水环境治理的成果。

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了泾县开发区废水直排问题,泾县开发区立即开展问题整改,对照省《整改方案》,在抓好涉事企业查处同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管网,累计投入2100万元,实施管网、排水口、污水提泵站及环境整治提升。同时,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原有322省道污水提泵站基础上,新建一体化预制泵站改造项目工程,增设6台潜污泵。“单台潜污泵日设计流量为1.4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园区污水处置,园区废水排查整治也已全面完成。”

为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泾县着力实施城东排水渠、环城南路景观河等内河综合治理的“活水润城”项目,形成城区活水调度体系,促进城区水循环流动,东线片区实现水系联通。强化青弋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定期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和排污口开展排查,以及入河排污口全覆盖检查和水质监测。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完成31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和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工作。

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变清了,但水中的污染物并未消除殆尽,富集、浓缩在沉淀下来如同胶体一般的污泥中。因此,较之垃圾,污泥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看似更为隐蔽,实则更直接、更难治理消除。

治水更要治泥,今年3月1日,随着泾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封场复垦,如何更好地处理污泥成为困扰泾县象山污水处理厂的一个难题。

“关键在于给污泥找着‘出路’。”象山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李强告诉记者,经多方调研,为确保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公司最终采用“低温真空脱水干化+卫生处理”工艺,使污泥含水率降到60%以下,再运送到环保企业进行焚烧处置。“我们全程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对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置,污泥由专人专车运送并进行跟踪、记录,建立日常台账,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这也是泾县持续推动净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为污泥找出路的同时,泾县对全县114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进行核实、确认,并加大固体废物管理力度,对全县14家医疗机构开展医废检查,结合“放管服”,积极帮助20家企业对接危废处置单位,协助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费用高等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只有科学治土、系统治土,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打赢净土保卫战。”据泾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生态优先已成共识,泾县绿色发展脚步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