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县域新闻·广告

聚力增效 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上接第一版)

政府预算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新预算法要求,着力管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政府账本”,推动人大预决算监督提质增效。强化源头监督,坚持与市政府联合召开市本级预算编制工作会议,实行部门预算编制专家评审机制,实现市级部门预算审查全覆盖。强化过程管控,定期召开财税库部门联席会议,听取财政、税务等部门关于财税收支等情况汇报,共同研讨增加收入规模、提高收入质量的对策与措施。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明确绩效目标和指标评价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全周期跟踪问效,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审查监督全过程。加强政府债务审查监督,关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督促政府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依法推动政府严格规范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机制,确保政府债务资金安排和使用更好体现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19年7月,市本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上线运行,开启了我市“互联网+预算审查”的全口径、全过程联网监督新模式。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花出去的钱,有双眼睛在实时监督。

紧盯审计整改不放松,长久发力、久久为功。2016年,市委办公室转发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从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强化问责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19年,通过现场督办,提前介入整改工作,切实推动源头治理;2020年,健全“回头看”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审议市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同时,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查出问题持续整改情况报告,要求聚焦审计查出普遍存在或反复出现的问题,不断拓展延伸,深挖问题根源,持续强化跟踪监督力度……审计整改串成的时间线,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审计改革机制的创新、审计整改责任的强化,形成了“全链条”监督的闭环,让人大监督落地有声,确保了问题解决、工作改进。

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人大监督长出“铁齿铜牙”。2018年12月,《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出台,这是我市加强人大对国有资产监督的创新举措。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机制,探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先后审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3个专项报告,连续3年听取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针对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比如,针对企业国有资产市场主体地位不够明晰、企业资产整体质量不高、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企业、强化监督管理的意见,着力提高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实现国有资产治理现代化,使国有资产更好发挥效益、造福人民。

与人民同心 奏响履职为民促发展共振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监督工作的风向标,无论是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还是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都有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足迹,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情怀和温度。

2020年,面对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人大常委会迅速将“应对疫情影响、推进经济发展”增列为调查研究重点课题,连续召开4场专题调研座谈会,先后与农业、工业、商贸企业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走访企业重点了解复工复产、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分析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省定民生工程和市政府民生实事视察活动,重点关注民生工程监督制度制定落实、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质量监管、项目建后管护等方面的情况。五年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4.5万人,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社保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群众办事增便利,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会前找准问题,会中问答互动,会后满意测评,坚持不“剧透”、有“追问”,防止专题询问走过场、搞形式,通过专题询问分析问题症结,推进政府工作,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规范改进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配套文件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行政效能持续提升,3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70%以上,2020年全市累计减税降费35亿元。服务举措更加精准,市医保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宁国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政策,企业以零申报方式享受惠企政策。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