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烽烟淬炼英雄路

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村庄,红色的底色总是格外厚重。

宣州区溪口镇吕辉村正是这样一个村庄。吕辉当年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的光辉历史,深深地浸染了这片青山环抱的红土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火热的烈日下,我们走过山路十八弯,走进大山深处,追寻一个关于淬炼的英雄故事。

■恰同学少年

吕辉村,原名塔泉村,是个山高林密的地方。

红色的种子,早在1929年便已播下。这里是中共宣城南乡区委、中共宣南特区委、中共宣城第三区委的活动地,中共宣城特委红军游击队、泾旌宁宣红军游击队、上浙皖特委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战斗。

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底,上浙皖特委红军游击队离开溪口赴岩寺,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三营,走上抗日前线。

同一时间,远在江苏扬州。一位14岁的少年,走出校门,和大人们一道帮助抬担架、救助伤员。

那时的他,一定不会想到,日后会来到遥远的皖南,会在这座大山里历经风雨、淬火成钢。

吕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设置了他的纪念馆,他的照片在最醒目的地方。这张现存的唯一一张照片,是他在扬州中学读书时留下的。年代久远的影像里,他理着当年学生常见的平头,穿着对襟白布衫,眉目清秀,是南方少年的模样。

那时的他,还不叫吕辉,名为严晖,是扬州中学的学生,据说写得一手好字,平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对报纸上提到的“朱毛红军”很崇敬。1938年春天,严晖和堂兄一起,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八团,改名严维。

3个月的集训中,因为表现突出,部队将他转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安排到三支队五团二营三连担任文化教员。

15岁,恰同学少年的他,已在革命熔炉中历练,在硝烟战火中淬炼,练就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的本领。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他在突围中被俘。被押往上饶集中营的路上,趁夜色躲进路边草丛,成功脱险。

那时的他,18岁,脱险之后,只有一个念头,“我还要找我的母亲”。这话是他后来对战友说的,“母亲”,在他心里,既是还在扬州多年未见的妈妈,更是失去联系的党组织。

他辗转来到旌德县百箩园,暂时避在一农户家中,帮其放牛打杂,等候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苦苦寻找,他终于在黄高峰的山棚里,找到了开展敌后斗争的党组织。当他见到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胡明,高兴得手舞足蹈,写了一个字条托人带给帮工的人家:我终于找到母亲了,我走了。

胡明为他改名吕辉,派到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担任文化教员。

1943年7月,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决定开辟泾旌宁宣边区,以便向苏南和新四军六师打通联系。吕辉奉命进入宣南溪口塔泉、章家湾隐蔽穿插活动,发展党员。

20岁的他,走进溪口的大山里,踏上了新的风雨征途。

■经百炼成钢

村口的广场上,矗立着吕辉的铜像。

他一身戎装,雄姿英发,深深凝望着这座曾经踏遍的青山。

在吕辉村,这位皖南新四军游击队泾旌宁宣根据地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的红色往事,人们耳熟能详,代代口口相传。

我们顺着山路十八弯,走了很久很久,大山深处有人家。

这是一户“光荣之家”。门口钉着省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铜牌,客厅墙上是一张保存完好的烈士证明书——“桂柏林,新四军宣、泾、宁分队,联络负责地方通讯工作,通讯员”。

烈士是吕辉的得力部下,也是亲密战友。1945年8月牺牲。

桂家是游击队的铁杆堡垒户。桂柏林是地下党员,大儿子桂有根是吕辉亲自发展的党员,按照党组织的托咐,照看过新四军将领的后代“小妹”。

我们见到了桂柏林的二儿子桂有苗、孙子桂冬宝。

桂有苗年事已高,但他还记得吕辉多次来过他家,“一来就和我父亲、大哥说革命的事。”共产党、游击队、闹革命、为穷人打天下……这样的字眼,刻在他心里。老人解放后也光荣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

桂冬宝从小听着吕辉的故事长大,他很健谈,“父亲桂有根和吕辉同岁,一直说,吕辉真是个好小伙,会打仗,人长得又精神。”

在他父亲口中,吕辉特别能吃苦。“我们家门口的这座山有1000多米,就叫高峰山。”吕辉在这山上打游击,风餐露宿,睡在玉米地的窝棚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43年7月,吕辉第一次到泾旌宁宣边区开展活动。在泾县鸟雀岭找到了傅秋涛的女儿“小妹”,将其秘密转移到溪口,交给桂柏林家抚养。

10月,中共旌绩县委扩大为旌绩歙宁宣边县委,唐辉任书记、吕辉任副书记。他率13名游击队员第二次进入边区,选择板桥、涌溪、塔泉作为以后的根据地。

1944年4月,吕辉在塔泉、章家湾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塔泉和章家湾党支部,并与陈洪、彭海泉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了联系。

百转千回,百炼成钢。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吕辉带领游击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1944年12月,国民党开始大规模清剿,吕辉部队配合新四军七师,把敌人赶到溪口,巩固了塔泉、章家湾一带的根据地。

这支生力军不仅活跃在高高的山岗上,还奔赴了抗日战场。1945年3月,吕辉游击队与宣城抗日大队取得联系,在叶家湾联合截击日军军车;在抗日大队攻打日军碉堡时,担任战场警戒任务……

枪林弹雨中,年轻的吕辉也成长为军事斗争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指挥员。

1945年9月,他赴苏浙军区司令部汇报皖南游击斗争情况,粟裕司令员对游击队打通了苏皖联系非常高兴,亲自嘉奖两挺轻机枪和一千发子弹。

此后,吕辉在涌溪、塔泉等地建立武工队、民兵、农会等组织,创立中共板桥党支部,开辟了泾旌宁宣根据地,组建泾旌宁宣游击大队。

1947年9月,皖南地委决定成立泾旌宁宣县委,吕辉任副书记。10月,县委以游击大队为基础组建主力连,由他负责抓主力连的工作。

在他的指挥下,打掉柏枧山土匪窝,在桐杭、水牛坑和宁国方塘、济坞坑一带建立了红色区,取得了太平坑战斗的胜利。

■乃青山有幸

红村不老,青山有幸。

高峰山,镌刻下了英雄的行行足迹;塔泉村,到处传说着英雄事迹。

在乡亲眼里,吕辉机智勇敢,多次机敏逃脱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追捕。传说,他会乔装打扮,带着游击队神出鬼没袭击乡公所,让敌人又恨又怕。

在战友心里,吕辉坚定顽强,无论是面对反动派的清剿,还是遭遇队伍中出了叛徒的险情,他始终坚定革命理想大于天。哪怕队伍只剩下他一人,他还是握紧手中的枪,战斗,继续战斗!

他有浩气丹心。

桂冬宝记得父亲说过,在吕辉住的山上窝棚里,放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那是多么艰险的环境,可见党在他心里是怎样重要的位置!”在战友刘光国的回忆里,吕辉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游击队战士都有母亲,所有的母亲都爱他的子女。母爱是伟大的,但革命事业更伟大,我们要把爱母亲的爱,扩大去爱广大的劳动人民。

他有侠骨柔情。

为了革命后代的安危,他殚精竭虑一路辗转把“小妹”安顿好;桂柏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上门关切慰问烈士家人,送去米和粮;桂家被国民党清剿烧了三次,他鼓励桂有根,“等革命胜利了,你家的草房能换成瓦屋,好日子在后头。”

可是,他自己却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1948年2月15日,吕辉率主力连在旌德云乐宽岭与宁国自卫队遭遇,在战斗胜利后打扫战场时,被叛徒冷枪击中,英勇牺牲。

牺牲时,他的全部家当都在背包里。包里只有一封给地委的信、一本备课笔记、一支破钢笔、一只旧表,还有一双“一顺跑”的力士鞋。

人生无处不青山,25岁的吕辉,长眠在了他为之奋斗的皖南红土地。

1965年,溪口镇将他战斗和居住过的塔泉村,更名为吕辉村,以这样的方式,永远地留下他,永远地纪念他。

五十年后,2016年,村里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建起一座“红色纪念馆”,将吕辉烈士和新四军战士们相关的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展示。“纪念馆”修建的时候,村民们踊跃捐款,70岁的老党员李圣义身有残疾,平日省吃俭用,那一天,坐着轮椅来捐款1万元。

如今,吕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陈列着吕辉的事迹介绍,吕辉部队使用的夜灯、军号……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穿过岁月,直抵人心,无言叙述着一个关于“淬炼”的英雄故事。(本报记者 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