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会广角

汪自修: 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

◇本报记者 戴丹丹 特约记者 余克俭

一个小小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挣钱并不算多,但对于家住郎溪县新发镇北山村的村民汪自修来说,已是十分满足。

今年69岁的汪自修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说起自己从事的公益性岗位,他表示:“今年是我在岗的第三个年头,我身体还算好,还想继续好好干!”

三年前,汪自修本打算外出打些零工,然而由于年龄偏大,被很多企业和建筑工地拒绝了,如何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成了他最担心的事。这时,他了解到镇政府对贫困户开发了村级辅助性公益岗位,便主动到村里报了名。

没过多久,汪自修便被安排上岗,负责自己所在村民组的社会信息管理。“我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一开始很担心自己做不好,后来村里对我进行了培训,使我对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有了信心。”汪自修说。

自从事公益性岗位以来,汪自修每天都利用农闲时间,对村中道路、水利工程和公共设施的器材进行巡查,并及时向村里汇报相关信息。同时,村里如果有传销赌博、传播邪教、违章建筑等现象,汪自修亦进行劝导和制止,并第一时间告知包片干部。

“有时候遇到一些村民不理解,我都会想办法克服。村里安排我做这个工作就是对我的信任,而且这份工作一年还能给我的家庭带来近2000元的稳定收入,我没理由不把工作做好。”汪自修表示。

除了公益性岗位带来的收入,村里的工作人员还为汪自修申请了低保。此外,还对其家进行了卫生改厕,帮助他完善居住条件。

“政府帮助我实现了脱贫,我更要自力更生,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些。”汪自修说,脱贫后,他除了继续种好田外,还利用家门口水塘搞起了龙虾养殖,每年也能增加一定的收入,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