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生民声

李仕清和他的“林下经济”

◇本报记者 顾维林 特约记者 王祖清

“在外头也不容易,跑东跑西的。回到家乡创业踏实些,有种归属感。”这是“小李子”的心里话。

乡亲们口中“小李子”的年龄可不小了。他叫李仕清,今年46岁了,家住郎溪县姚村乡姚村社区下天门组。二十年来,他一直在外地闯荡。“市政园林干过,养殖场也干过,辛苦钱挣了一些。”李仕清与爱人商量后,于今年年初回到了家乡。

回乡后的李仕清并没有闲着。头脑灵活的他开始盘算着如何在家门口的土地上“翻”出“新花样”。说干就干,看到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他决定在村里的清水洼发展林下经济。

清水洼里有什么?李仕清带着记者一瞧究竟。只见郁郁葱葱的枫树林间,十多头驴和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其间,成群结队的土鸡和山羊也悠哉地享受着田园之乐。

“清水洼里除了大片的枫树林外,还有一些毛竹林,林下绿草青青,是生态放牧的好场地。”李仕清详细介绍着,今年4月份,他从山东菏泽买了8头德州毛驴和2头鲁西黄牛,紧接着又买了12只波尔山羊种羊,还养了1200只土鸡。此外,在山涧里,他集中饲养了150只蛋鸭。

搞养殖可是门技术活。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李仕清与卖方提前做好了沟通,卖方全程提供跟踪防病指导和其他服务。“我原先在养殖场打工时也学了一点皮毛,后来又在网络上学了一些知识,这样一来,慢慢从‘门外汉’成了半个行家。”

李仕清的林下经济“版图”不止于此。看到山冲里的一口池塘碧波悠悠,他将其承包了过来,第一批放养了130条小甲鱼,同时混养了一些其他品种的鱼。“一样东西也是养,两样东西也是养,多种经营能够带来更好的效益。”他说。

立体式的综合养殖为后续发展林下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李仕清告诉记者,清水洼里除了自家的20多亩山场外,还有一部分是别人的山场。因为养的禽畜吃的是林下矮棵子树的树叶和虫子等,对乔木、毛竹等生长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它们产生的排泄物又是竹木生长的好肥料,因此,村民们都乐意把山场无偿提供给他搞林下经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他的信心。

有了大伙儿的支持,李仕清的林下经济规模也越做越大。见山下还有30余亩荒地,他主动上门与村民沟通,最终流转过来用以种植牧草、山芋、玉米等。“村民们不仅能够获得租金,忙的时候还能在我这里打打零工挣得收入。”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村里的指导下,李仕清还优先安排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清水洼做工,如下天门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李秀华已成为了固定工人。

谈及未来,李仕清的话语里充满沉稳:稳扎稳打地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也希望接下来能够为带动其他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致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