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绘出最美夕阳红

——我市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侧记

■本报记者 徐晨

导 读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加快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1月29日上午九点多,家住市区西林二村的孙文礼老人步行十分钟,来到九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往常一样,他和朋友们一起听听戏、打打牌,在图书室里看看书,一天的生活其乐无穷。中心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让他觉得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基本上每天都到这儿来,这里老年人多,能够互相沟通,心态也比以前好多了。”孙文礼告诉记者。

九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我市主城区首家由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照料中心,由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牵头,社区提供场地,170多平方米的中心整洁干净,棋牌室、阅览室、观影区、理发室等一应俱全,可以满足老年人各种各样的需求。

宣州区九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朱枫介绍说,他们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然后针对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和娱乐爱好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让老人们过得更加开心。

由社会组织管理老年人社区照料中心是近年来我市将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尝试,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让养老福利机构实现从“养”到“医养”的转变。

在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老龄公寓里,今年81岁的李仕和老人因为走路摔伤需要住院治疗,现在他不需要离开公寓就可以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有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比亲人还亲,如今生活有人照顾,吃饭有人操心,真是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面对贴心服务,李仕和发出由衷感叹。

2013年,市社会福利中心针对代养老人高龄、失能、失智等特点,在全市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引进一家民办医院进驻中心开展医疗服务,在中心内就可以实现“移床转住院、医保全开通、医疗与日常护理相结合”,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的开展能够保证服务对象在常规性医疗问题上不用出福利院,我们医院的医生每天早上有巡诊工作,能够及时发现老人有异常情况。”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余权珍告诉记者,福利中心还委托医院开展药品集中管理和指导工作,所有老人的药品由医院每天统一配备,统一发放到老人手中,减少老人因误服药品产生的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有151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办福利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53家,特困供养机构90家。1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40家,100%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全市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1.8万张,护理型床位1.06万张,护理型床位比例达55.4%。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7个,覆盖率达71.3%;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19个,覆盖率达85.9%。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家、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86家;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6.6万平方米。

“现在的养老服务,重点立足普惠制,面向全体老人,同时导入我们医养结合元素和智慧养老元素,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信息资源优势,为所有老人提供内容多样化,方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与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张毅介绍道。

近年来,我市积极建设三级养老中心,在城区实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在农村地区争取每一个村都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打造十到二十分钟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服务圈。按照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作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社会养老体系,我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之情和融融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