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宣城视点

“10分钟如厕圈”让“方便”更方便

——近年来我市推动市区厕所升级改造侧记

◇本报记者 刘畅/文 汪辉/图


我市新建公厕内整洁干净,保洁人员每天都会精心打扫。



老公厕虽老,内部却也打扫得干净整洁。



市区大坝塘公园内,一处刚刚开始建造的公厕引起市民的关注。



位于宛陵湖风景区内的一间公厕,其徽派的建筑风格与景区融为一体,不看标牌很难辨认出这是一间公厕。



市区一公园内,一间新建的公厕为休闲健身的市民提供方便。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小小厕所,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公厕的卫生条件、配套设施、布局分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品质。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市区“厕所革命”,制定了城镇公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全域,掀起一场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革命。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街头巷尾及部分周边景区发现,一批老旧公厕“升级换代”,一批新公厕拔地而起,一批社会厕所免费对外开放。

去年以来,市区共新建、改建、开放公厕分别为66座、49座、148座,共263座。

市民们纷纷感叹,市区的公共厕所从“脏、破、旧”,逐步转变为“美、洁、雅”,如今“方便之事”更加方便。

坚持问题导向

促进公厕提档升级

由于我市公厕多数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城区公厕的卫生设施设备老化,厕所环境一直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进入新世纪,虽然市区环卫设施有了明显提升,但市民反映的厕所数量少、标准低、功能差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彻底改变市区公厕形象,满足市民如厕需求,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了《宣城市城镇公厕提升实施方案》,全力提升市民如厕环境,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今年市政府还将公厕提升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市环卫处主任李康向记者介绍,方案要求从2018年起,用3年时间,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的原则,着力“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消灭旱厕”,力争到2020年,城镇公厕达到3-5座/平方公里,主城区形成“10分钟如厕圈”。

11月13日-14日,记者连续两天在市区街头对市区公共厕所目前的卫生环境、设施等进行了走访,并对市民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在市区鳌峰公园公厕、九州大道公厕、锦城南路公厕、状元南路公厕、府山广场公厕、九同路公厕、梅溪公园公厕、水阳江东大道等地的厕所,记者发现只有一处公厕内纸篓清理得不及时,其它公厕的洗手台、地面、厕位等都做到了整洁、明亮、干净且无异味。在受访的50位市民中,有超过40人认为对现在的厕所布局、卫生、管理情况表示十分满意。

市民张玉林说:“以前路过厕所门口,必须掩鼻而过,现在就算是到了夏天,市区的公共厕所也没什么刺激的臭味。”市民祝容坦言:“‘厕所革命’后,市区的厕所数量明显变多,既不收费,也有专人打扫保管,方便又干净。”

改建一批 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市区宛陵湖公园别士桥附近的厕所,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公厕”。由于位置位于公园内,每天来这里的“访客”络绎不绝。从外观看,这是一座掩映在竹海、花圃里,古朴又传统的徽派建筑公厕,古色古香,富有雅趣。每位第一次来这里如厕的游客都会有一瞬间的迟疑:“这是厕所吗?真好看。”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石墙围四边。”这是市民赵州印象里十几年前公厕的形象。他说,哪能想到现在的厕所颜值这么高。宛陵湖公园的公厕里,瓷砖明亮剔透,烘手机、洗脸台、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扫码免费取卫生纸等设施很齐全,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游客不会因厕所建设得漂亮来旅游,但一定会因如厕体验不好拉低‘印象分’。”市环卫处工作人员过畅畅向记者介绍,由于群众对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现在新建公厕,包括旅游厕所在内,都会特别注重规划衔接、环境保护、使用需求、特色风貌。同时注重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池站立)的比例。宛陵湖公园等旅游厕所就注重了公厕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体现城市的细节之美。

让市区的老旧厕所重获新生,是“厕所革命”的另一重点。

在市区大坝塘公园内,记者看到公园内部的公厕正在实行改造工程。工期为1个月,将于11月底重新“开门迎客”。

该公厕于2006年建成,使用了十几年的厕所“患”上了设施陈旧、墙体脱落、下水道堵塞、便池冲水不畅等诸多“老年病”。“大坝塘是市区最大的广场舞聚集区,每天姐妹们都要在这里跳两个多小时的广场舞,厕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今年迎来了厕所改造,听说改造后厕所会更亮更安全更整洁,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愿!”市民刘芬高兴地说。

“设施差、环境差是市区内老旧公厕的通病。为此,今年我们改造了包括大坝塘公园厕所在内的5座老旧公厕。”李康告诉记者,改、扩建公厕一律按照二类标准进行提质升级。也就是升级改造,会将老旧公厕原先斑驳的水泥外墙重新粉饰修建,并彻底装潢室内环境、重新布局空间,另外新增镜子、置物台、儿童坐便器,配套抓杆、扶手以及外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区改造和新建的厕所都增设了第三卫生间。

第三卫生间,就是“无性别”卫生间,可简单理解为“家庭卫生间”。它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方便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譬如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

有了“第三卫生间”,很多如厕不便的尴尬问题就可以完美解决了。市民朱媛媛表示,这样的设置很暖心。自己带着父母如厕时,可以直接进入“第三卫生间”,方便照顾老人,防止出现意外。同时也能缓解女厕供应不足、排队等问题,以便在男女如厕人员比例失衡时自动调节,使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开放一批 注重管养相结合

以前,市民如厕都有个相同的感受:“内急”时,就算沿途有企事业单位或宾馆饭店,都不好意思去“借用”厕所。就算真的去,也会碰到被拒绝的现象。

但这样的情况,在市区已经逐渐称为历史。

从去年开始,市区规定开放一批公厕。提倡沿街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免费对外开放内部厕所。鼓励商业服务窗口和宾馆饭店等附近的内部厕所,在服务时间内向公众免费开放。

11月13日,记者在市区鳌峰中路相继走访了部分企事业单位和酒店、宾馆,询问能否上厕所。基本所有单位和宾馆酒店都向路人直接开放,并且卫生间内设备齐全,卫生干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速“厕所革命”步伐,目前市区还要求新开发楼盘、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公厕,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新建的楼盘现在都有了公厕,出门可以放心大胆,不用担心‘憋得慌’。”在市区同曦小区订购新房的业主彪旺表示。

如今市区公厕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如何做好长效管理,长久保持公厕“美、洁、靓”是市民关心的热点。

“公共厕所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李康说,为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厕所运行过程中的多项顽疾,目前市区公厕严格执行“净通明”的公厕洁净标准,实行“一厕一人一管”,并建立考核评比机制,强化对公厕保洁人员的培训等措施,有效提高公厕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1月14日,在市区东湖公园西南侧,记者看到洁白的公厕墙面上挂着深蓝色的“公厕身份证”。“身份证”上清楚地标注着公厕编号、开放时间、保洁时间、监督电话、管理人员、投诉电话。

走进该公厕,记者看到这里,大理石地板亮堂,墙壁、便池十分整洁,厕所内不仅没有异味,还有淡淡空气清新剂的香味。保洁人员刘红正认真仔细地擦拭洗脸台的水渍。

她告诉记者,厕所坚持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的保洁制度。现在公厕环境这么好,当厕管员成了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尤其随着公厕冲洗的便捷,市民素质的提高,现在保洁起来也相对轻松。

在市区中山东路公厕,记者看到,虽然这个公厕已经有13个年头,但经过2018年改造提升后,这里环境很整洁,厕所内的地面、洗手盆等都很干净,卫生状况较好。经常到这里如厕的一位市民说,厕管员每天打扫得很早,这个公厕每天早上6时前就会开放,给晨练和早晨买菜的市民提供了方便。

采访时,记者看到该厕厕管员时金兰正在用拖把仔细清洁地面。刚拖完地,有几处地面略微有点湿,她还细心地摆上了“小心湿滑”的醒目提示牌。她说:“公厕虽小,但人人离不开厕所。不同的是,以前大家离不开厕所,又讨厌厕所。但今夕不同往日,自己作为厕管员就必须保证厕所‘净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