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夜经济燃旺“烟火气”

——探访市区夜市现场

■本报记者 利成志 严震 胡文慧


北门老街夜景。本报记者 戴巍 摄


“老板来份小菜面,多放点辣。”“煎饼要加里脊肉吗?”春风送暖,华灯初上,市区的夜市渐渐活跃起来。

灯火璀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流……当每一处平凡的夜空间被逐步点亮,一张属于我市中心城区的夜市图景就此展开。

“老街”变身活力市集

市区最靓的夜市在哪?北门老街夜间街区便是其中之一。

昔日的北门老街,曾因街区建筑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巷口空间狭窄,一度成为市区发展遗忘的角落。

忽如一夜春风来,如今的北门老街旧貌换新颜,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

客似云来,人头攒动。当夜幕降临,走进北门老街,家家店铺都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夜经济”的驱动力带来消费市场的新活力。

在熠熠灯光点缀的北门老街上,人们或聚餐、或闲逛、或打卡拍照,十分热闹。夜色映衬着沿街商户散逸出的蒸汽,汇聚成浓浓的“烟火气”。

“两年多时间,老街的招商率已接近60%,大小商户近300家,业态主要涵盖了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市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伍万和介绍,即便不是节假日,市民来逛夜市的热情依旧不减。老街以其独特的魅力,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芳心”。

在伍万和看来,“夜经济”红火的关键在于对产业生态全方位适配,带动了人气才有更多消费机会,他说:“只有形成了全业态、全时段的商业格局,才能打造出长久的‘夜经济’场景。”

对于这样的说法,徽碗大唐分店店长徐婷深以为然,得益于北门老街的“夜经济”生态,他们的客流量有了明显提升,“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延长经营时间,最迟能营业到凌晨1点多钟。”

往后,更多的消费场景也将出现在北门老街,进一步拉动“夜经济”。目前,北门老街正就街区的业态进行进一步调整规划,伍万和透露:“三期建设的重点,就是在现有布局基础上继续丰富老街业态,增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宣城本土特色的‘夜经济’街区。”

“小摊主”乘风破浪

这边,北门老街夜市食客满座;那边,银桥湾夜市也有独特的“流量密码”。

夜色渐浓,银桥湾夜市几十个特色摊位已经是摆放有序,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浓浓的城市“烟火气”伴随着市民对美食的热情升腾而起。

“90后”摊主陈彬白天经营着一家门店,夜晚“摇身一变”,摆摊卖起了冰沙。

“我们想趁着年轻多挣些钱。”陈彬告诉记者,随着“夜经济”这波热潮的兴起,他早就和家人琢磨着发展一下副业。

“周末生意会比较好,一晚上营业额能达到七八百。我最近还在抖音上开设直播,给店铺吸引了不少流量呢。”陈彬一边说一边忙着打上冰沙,两三分钟,一碗可爱又可口的冰沙便制作完成,精美的卖相吸引不少食客的目光。

摆摊,对于陈彬这样的商户是开辟新市场,对于小菜面摊主黄川川而言,则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银桥湾靠近万达,人流量大,生意都还可以。”黄川川笑着说道。

30多岁的黄川川此前在宁波、常州等地务工多年,由于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上学也需要人看管,他选择回到宣城,在银桥湾夜市摆摊卖起了小菜面。

“平日晚上一般10点多收摊,临近周末人多的时候,经常会干到午夜一两点钟。”黄川川打开汤锅捞出面条,铺上小料的动作干脆利落。“虽然挺辛苦,但毕竟在老家更方便,而且摆摊收入也不比以前在外打工差。”

热闹的“夜经济”,为小摊主创造了新机会,他们如同星星灯火,点亮了市区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