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马头国有林场:“只此青绿”绘新篇

■本报记者 顾维林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位于泾县的马头林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从空中俯瞰,碧波荡漾,绿浪翻滚,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其间,整洁宽敞的沥青混凝土道路随地形起伏,伸向林间;路边的行道树、远处的松树苍翠葱茏,一派生机勃勃。

万绿丛中一点“金”。就在今年年初,这个曾荣膺“全国十佳林场”称号的百年林场再次捧回了一份沉甸甸、金灿灿的荣誉:2021年度“安徽省示范国有林场”——这是我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国有林场。

闪光荣誉,实至名归。一切还要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从头说起。

泾县马头国有林场始建于1918年,是我省历史最悠久的国有林场。1948年,林场率先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火炬松进行栽培实验,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累计生产优质湿地松、火炬松种子1.1万公斤,为造林绿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林场总面积达2.9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4.5%。

历尽100多年更替飘摇,昔日砍木头经济的辉煌随着资源消耗枯竭而捉襟见肘,林场职工工资发不全、养老保险交不起,山场满目疮痍。林场亟待一场大变革!

“百年老场博物馆”内的一块展板,记录下它迎来蝶变的清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惠民政策落地开花,一改往日“以林养人”变“以人养林”,换“砍树”为“种树”,广大职工华丽转身为“城市居民”。

“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由‘生产经营型’转变为‘生态公益型’,虽说吃饭不成问题,但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原因,林场发展动力不够、活力不足,徘徊不前。”林场场长卜良高回忆说。

林长制的浩荡春风,激活了马头国有林场的“一池春水”。自2017年成为林长制改革示范点以来,该林场通过各级林长统筹协调,招商引资,引进浙江一家园林企业投资9000多万元,盘活山场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期间,将废弃荒山改造成4000余亩的花海果园,把老场部办公房和职工宿舍变身精品民宿。如今,这座养生观光园被评为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林场又启动了泾县马头森林动植物科普基地和皖南首家森林研学中心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马头国有林场优良的森林资源,泾县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国有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实行“一场两制”经营管理模式,以马头国有林场为建设重点,统筹县内国有林场、木材公司、采育场等共计11万亩的森林资源注入公司,用于公司开发经营,加快资源变资产进度,以盘活林木资产、社会化服务、实训科普、接待展示为经营点,致力打造安徽省领先的现代林业生态智能综合体。

“林长制改革,让百年老场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业态新、机制活的改革之路。”卜良高说,林场还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森林旅游已颇具规模,林下经济作物“水杉石斛”名声在外。

对于马头林场的未来,卜良高还有着更长远的打算:下一步,林场将在优质森林资源保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传承发扬、智慧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打造特色亮点,以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发达的林业产业,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总体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建设成“优质生态型、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文化先进型、智慧管理型”的林区,争当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