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朱国梁:用心打造“金牌”调解团队

■本报记者 顾维林

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即使身患癌症,却依旧抱病坚守在工作一线;他是群众眼里的“调解能手”,一年间调解各类纠纷400余起,成功率达到97%。他就是宁国市公安局西津派出所民警、“朱国梁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朱国梁。

派出所里的“拼命三郎”

朱国梁从小就有个“警察梦”。1995年,学法律出身的朱国梁从学校毕业后,通过招考顺利成了宁国市的一名民警。

“穿上警服容易,做好民警这份职业却并不简单。”朱国梁坦言,由于起初对工作并不熟悉,自己一度屡屡碰壁。通过跟在老民警后面学习,再加上勤恳地摸索,他的专业能力很快得到了提升。一时间,朱民警变成了“朱名警”。

“每天出警很多,经常是警情接着警情,加班加点处理矛盾的情况是常态。”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2013年底,朱国梁患了淋巴癌。但仅仅治疗了三个月,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执拗的朱国梁便主动要求回到岗位上。

那段时间,朱国梁每天上班将大瓶小罐的药物带在身上。“兜里揣着药瓶子,手里不放案卷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同事们这样描述朱国梁当时的工作状态。大伙都说他是十足的“拼命三郎”。

联调室里的“金牌调解员”

2014年10月份,西津派出所组建警民联调室,朱国梁得知消息后主动找到所领导,表示自己有调解方面的特长,愿意参加警民联调室的有关工作。

联调室成员由派出所民警和社区退休干部组成,接到的矛盾纠纷包括民事纠纷、违法行为纠纷、轻伤害纠纷等,而其中最难调解的是后两类,朱国梁便主动把最吃重的两类矛盾纠纷揽了过来。

知重负重,知难不畏难。朱国梁接手驻室民警工作以来,主动与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交流,就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常见的误工、营养、护理等费用赔偿标准,同时向拥有丰富民事诉讼经验的律师征询建议,为相关调解协议找寻法律依据。

凭借着一股认真的劲儿,朱国梁陆续总结出针对“婚恋纠纷”“宅基地纠纷”“工资纠纷”的调解办法,成为调解室名副其实的“金牌调解员”。

“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领军人

2018年5月,“朱国梁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以调解辖区的各类矛盾纠纷为主要职责。目前,工作室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73起,成功成卷5908卷,其中重大疑难纠纷274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7.28%。

走进“朱国梁劳模创新工作室”,一面“锦旗墙”首先映入眼帘。仔细瞧去,锦旗上,“情系群众,为民解忧”“秉公执法,态度热情”等文字很醒目。

2021年1月11日,汪某友在操作设备时左手小指不慎被机器压伤,导致小指前端粉碎性骨折。汪某友找到汪某卫、杨某二人,要求他们对自己受伤产生的医疗费等经济损失进行赔偿,但二人互相推诿都不愿意赔偿汪某友的经济损失。经过他和调解员耐心细致地调解,最终汪某卫、杨某同意共同承担汪某友的医疗费,并当场支付赔偿金,三人达成和解。

“群众利益无小事。锦旗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一种激励。”朱国梁表示,自己和同事们将继续秉承“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着力把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