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千年上庄焕新颜

■程枫华 本报记者 徐文宣/文 特约记者 唐祖怀/图


俯瞰上庄。


“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沿着绩谭快速通道一路前行,上庄村就是公路的尽头。上庄原称上川,建村于北宋淳化年间,至今已有1000余年。村落接黄山余脉黄山之麓,临新安江源头常溪之滨,全村总面积174.7平方公里,辖1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

环山抱水,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飞檐翘戗。水墨重彩,这里是徽州发源地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上庄的历史可谓“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胡适、胡开文、汪静之、曹诚英……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是这个旖旎秀丽小村落的最好注解。

近年来,这个古村落又有了新风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口,上庄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挖掘历史痕迹,发展文化旅游。胡适故居、敦履堂、胡开文纪念馆……“旧时风物新时貌”,恍若是研开了一方上好徽墨,晕染出最美的江南写意。

无边光景足下始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是胡适写的《希望》诗,而“山中”便是皖南徽州绩溪的上庄。

走进上庄,脚步总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下来。漫步村内,穿过古径幽幽的青石板路,古朴别致的古韵伴着浓郁厚重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青瓦、马头墙、门罩门楼水磨砖雕,都是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

水墨重彩处,田园有人家。胡适故居就坐落在上庄村西南,村中有一条窄窄的小路,铺着花岗岩石条,以胡适的字“适之”命名。顺着这条适之路,一直走向村落深处,就是胡适的家。角落里、小桥下、古亭内,时常会看到三五学生支起画架,尽情描绘这里的灰砖白瓦、小桥人家。

曾几何时,这个掩映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还是另外一幅景象,泥巴路、垃圾山、污水横流……短短几年时间下来,旧时景象便一扫而空。

“以前一到下雨天路上就有许多坑坑洼洼的‘小水池’,出个门像躲‘地雷’,现在石板路通到门口,渗水很快,也不会有泥巴粘鞋,真是大大方便了出行。”说起村里这些年来的变化,村民胡武清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当时村里面路还是明代铺设的石板,这么多年以来,随着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一半以上的路面石板已被毁掉,一下雨就成了泥水路。”

“我们要发展旅游,但当时基础配套不健全成了瓶颈之一。交通、住宿不方便,游客进不来,来了也留不住。”上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善航介绍,变化来自于美好乡村的创建。“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村‘两委’决定改变从脚下开始。”

2015年,上庄村确定了“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路为起点,在美丽乡村建设安排的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上庄村“两委”身体力行,狠抓落实。“我们的建设重点以理顺村内部道路交通网络为主,确保每家每户门前道路通畅。”胡善航说。

在村巷内,尽量保护和恢复传统街巷石板路,在村巷外,则对环路进行拓宽升级。上庄村修建道路1100余米,铺设仿古园林化人行道300余米。以道路为媒,着眼硬化、亮化、净化、绿化和美化,上庄村开始绘就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笔画。

风物不与旧时同

曾经残旧的墙面如今变成统一格调的黑边白墙,墙面上绘制了小村的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等等,修缮完毕的古建筑愈发古韵悠悠,以村口水口、古桥打造的杨林公园,树影婆娑……“风物不与旧时同”,这是上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新风貌。

路的问题解决了,公共环境也得跟上。上庄村先后投入500余万元,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到户路硬化、污水管网工程、农户院墙整治、旧民居维修、路段植被绿化、树木移栽、垃圾分类试点等工作分步实施。鹅卵石砌起的路牙乱中有序,边角空闲地,种植花草,白色栅栏围住一方绿意;污水主、支管网1.4千米,家家户户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池向常溪河注入“一湾清泉”。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