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提高质量 巩固成果

我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系列战略部署,以非常之力、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全面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质量和实效不断提高。

着力强化“三保障”及饮水安全

我市紧盯“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加强动态监测,做到发现一个、整改一个。义务教育方面,全市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537人,发放资助资金594.82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未发生一例失学辍学现象。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年度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建设项目201个,目前已开工项目199个、完工184个。基本医疗方面,全面落实“351”等综合医疗保障政策。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贫困人口享受“351”政策7303人次,累计补偿547.37万元。享受“180”政策61123人次,累计补偿476.97万元。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建立健全卫生室和村医管理台账,全市家庭医生签约贫困人口37450人,做到“应签尽签”。住房安全方面,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专项行动,顺利完成贫困户住房安全信息核实录入工作,年度及新增危房改造任务1096户(其中新增贫困户任务171户)已全部竣工,因灾新增的危改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推进。饮水安全方面,全面完成年度农村饮水安全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424.3万元,建设工程118处,受益贫困人口2881户、5914人。

着力强化产业扶贫

大力推进特色种养,出台年度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要点及“四带一自”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县区出台产业扶贫奖补政策。举办各类产业培训班86期,参训3200余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4208户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488户,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光伏扶贫,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光伏扶贫长效机制的通知》,目前全市光伏扶贫电站开发公益岗位357个,安排贫困人口临时务工604人,发放公益岗位和临时务工工资152.74万元,光伏扶贫发电收益分配比例达到90%。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全面完成1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建设,新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着力强化就业扶贫,针对全市27558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立台账,做到“支持返岗复工一批、帮助招聘录用一批、动员投身农业解决一批、鼓励重大项目吸纳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开发公岗安置一批”。加强政策扶持,对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疫情防控期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小微企业、就业扶贫车间以及外出就业贫困户等给予补贴。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发放各类就业补贴193.2万元,其中就业扶贫车间新增就业岗位补贴2.2万元、一次性复工复产补贴5.2万元、贫困劳动者就业补贴70.7万元、一次性交通补贴109.3万元、就业扶贫基地补助5.8万元。全力帮扶就业,召开贫困劳动者劳务对接专场招聘会18场次,参与企业800余家,推送就业岗位7100余个,现场签约及达成就业意向1600余人。

着力强化金融扶贫

市扶贫开发局、市金融监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确保“应贷尽贷”。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扶贫小额信贷6234.08万元,未发生扶贫小额信贷还款逾期情况。

着力强化精准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干部帮扶。深入开展四级书记遍访,市委书记已遍访了有贫困村的48个乡镇,市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全市1.4万名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提升贫困户对脱贫攻坚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扎实推进消费扶贫,组织县区摸清贫困户滞销农产品品种、数量,动员社会各界优先采购贫困村、贫困户产品,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采购扶贫产品1423万元。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全市496家非公经济组织结对帮扶219个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40.6万元。

着力强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印发《关于防范致贫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的意见》,强化重点人群监测帮扶,特别是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新变化进行排查。针对脱贫监测户47户91人,制定落实帮扶措施431条。纳入边缘户管理人群1597户3946人,制定落实帮扶措施5450条。加强扶贫干部业务能力建设,举办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109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专干及67个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参加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脱贫攻坚业务培训48场次,累计培训5069人次。营造良好氛围,制定年度脱贫攻坚宣传方案,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市级报纸、电视台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整改进行时”专栏,及时报道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和新成效,以及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扶贫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和贫困户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今年一季度,全市报送扶贫宣传成果总数1002条,位居全省第3位。今年以来,全市报送扶贫宣传稿件1.87万余篇,采用率达90%以上,报送量及采用率均居全省前3位。

(本报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