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会广角

“公筷公勺”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本报记者 余 健/文 叶竞文/图


受疫情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里,安全卫生的分餐制重新受到市民的关注。可是,实行一人一筷一碗一盘的家庭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人们会接受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这一文明行动推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但已经有不少餐饮企业和家庭在用餐时,开始采取分餐公筷的方式,文明用餐的新风尚已经悄然形成。

酒店:分餐制风潮渐起

其实,分餐制和公筷制在我省已经推广多年,但是成效不明显。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市区状元路上的一家大型酒店,看见服务员上菜时,每道菜品均配备了一个公勺,尺寸明显大于食客席位上的私勺,以提醒食客取餐时使用公用餐具,避免“多勺齐下”“众筷齐发”。“我们使用的公勺尺寸有讲究,勺头宽6.3厘米,长7.5厘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择这样尺寸的勺子,既宽于人的嘴巴不会被误用,也不至于太大而不便于使用。

在位于水阳江大道上的另一家大型酒店,记者发现酒店内张贴着推行分餐、公筷的宣传标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后,很多客人在用餐时会主动询问是否配有公筷、公勺。“在一些用餐人数较多的酒宴上,我们会主动给每桌顾客配上公筷。有些顾客会觉得麻烦,但也有些顾客会主动用起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这些大型酒店,一些中小餐饮店和机关食堂,也开始推行起了公筷、公勺。在市区一家知名大排档内,几位年轻人围桌用餐,餐桌上的每碗菜都配了公筷。疫情发生以来,聚餐成为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切断食源性疾病传播途径,谨防病从口入,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餐馆老板张先生表示复工后一直引导客人使用公筷公勺,做文明餐桌的践行者。

市民:争做文明新食客

“夹菜用公筷、取汤用公勺”是关爱自己保护他人的表现,更是“小餐桌大文明”的直接体现。“我们专门准备了几双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筷子,方便区分。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觉得这样很卫生。”市民崔先生一家近来一直坚持使用公筷公勺。他告诉记者,现在家庭聚餐的时候,他也主动提出进餐要用公筷。“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朋友来我家吃饭会开玩笑,说我们家太讲究,但是多普及几次,大家也都接受了,很多朋友后来也变成了使用公筷的倡导者。”

“中午去食堂吃饭,我会自己带一双筷子,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就慢慢适应了。”在工地上班的王师傅表示,使用公筷公勺是好习惯,应该带头提倡。“有时出去吃火锅,几双筷子在锅里搅来搅去,看着特别不舒服,使用公筷后,感觉卫生了不少。”

使用公筷,合理分餐,体现了文明和卫生的新风尚,“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各取所食、合理分餐也将成为每个人的新习惯。餐桌无小事,处处见文明,采访中,不少市民纷纷从自身做起,带动一片,用“小餐桌”动员“大文明”,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常客”,引领文明餐桌新风尚。

专家:家庭内部也应该分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前,《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正式发布实施,这是首个餐饮分餐制国家标准。《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提出了按位分餐、公共餐具分餐、自取分餐三种分餐方式,确保用餐时餐具、菜(饮)品等不交叉、无混用。

那么在家庭内部用餐,是否也需要进行分餐分勺呢?宣城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超告诉记者,从专业角度来讲,家庭内部推行公筷分餐也很有必要。他表示,有些经口传染的疾病,比如常见的甲肝、戊肝、伤寒、痢疾等,会通过唾液传播,感染者在夹菜的过程中,唾液可能就会污染整盘菜。不少传染病,容易因为密切接触,如喂养等,传染给家庭成员。

夏超举例说,比如现在体检报告中很常见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几乎占领了各个年龄层。前来诊疗消化疾病的市民中,50%以上的人都患有这种“病”。而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炎、胃癌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家庭用餐,每天密切接触,很容易传染给家庭成员。

“另外,老人先尝一尝再喂孩子,这种方法很不可取。”夏超告诉记者,很多老人都以为只要不直接品尝,就还能保持食物干净卫生。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地避免“病从口入”,那么在喂孩子的时候,就应该使用不同的勺子尝和喂。“很多疾病是在婴幼儿以及儿童期被传染,到成年时期才发病,因此公筷分餐还建议从幼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