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宣州区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一瞥

■本报记者 顾维林 特约记者 陈莉

日前,宣州区朱桥乡九保村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里,两台大型收割机轰隆隆地穿梭作业,不一会儿便吐出了金色的麦粒。看着刚刚收获的小麦,贫困户何九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初步估计,今年我家小麦增收将近1万斤左右!”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56岁的何九子是九保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小麦的大丰收,他说自己最想感谢的就是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徐朝根。“无论是在前期种植还是中期管理,只要打个电话,徐特派员就会上门来,手把手帮忙做好指导。”何九子说,现在村里很多种粮大户对科技特派员特别依赖。

2019年以来,宣州区科技局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共选派13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13个贫困村,徐朝根便是其中之一。

“小麦到了抽穗扬花期,请大家在2到5天进行第一次防治,5到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阴雨天气较多的话,还要考虑进行第三次防治。”3月中旬,小麦开始抽穗,正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间,那段时间,徐朝根三天两头通知大伙抓住晴好天气,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何九子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徐朝根的指导信息。

初夏炎热,谷粒归仓后,何九子累得满头大汗。“我现在承包了110亩土地,今年小麦的总收成估计有10万斤,明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谈及未来,何九子信心满满。

这是宣州区科技特派员选产业、送技术、送服务,有效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推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水阳镇吴村村村民宫能强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幼蟹养殖。从起初的“养殖新手”到如今的“养殖能手”,宫能强的养殖路之所以走得平坦,离不开吴村村科技特派员唐八一的指导。宫能强家12.5亩的幼蟹现在正是生长的关键期,近段时间,唐八一时不时就来他家塘口转转。

“目前你的蟹塘水底有些青苔,不利于幼蟹生长,你现在需要肥水压制青苔生长。”唐八一认真地指导着:肥水不建议你用鸡粪,虽然鸡粪便宜,但是碱性高,用鸡粪肥水可能会导致水质恶化,推荐到市场上购买肥水宝……

唐八一说得详细,宫能强听得认真。“科技特派员经常上门传授一些养殖方面的知识,让我在养殖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宫能强说。

据了解,2019年,宣州区通过“精准选派实现精准服务”、“人才下沉推进科技下乡”,将“科技红利”送到贫困户家门口,这些科技人才真正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为该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上门解决群众最急、最难的问题,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也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唐八一的话,代表了宣州区很多科技特派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