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宣城视点

白衣为袍 逆行战“疫”

——国际护士节回访我市援助武汉的部分医护人员

◇孙梦颖 本报记者 顾维林 特约记者 胡起









他们是生命的“捍卫者”,也是健康的“守护神”。他们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猝然来袭。他们勇敢逆行,驰援武汉,让更多人向他们投去了赞许、致敬和关爱的目光。

他们就是医护人员。

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回访我市援助武汉的部分医护人员,聆听他们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点滴故事。

邰亚琦:

再苦再累,

坚决不当逃兵

“整整6个小时就好像穿着雨衣在桑拿房……出舱后,衣服都已经湿透了!再苦再累,坚决不当逃兵!我相信自己,可以坚持到疫情散、花儿开……”在武汉战“疫”的第17天,邰亚琦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邰亚琦是泾县医院的主管护师,她和爱人也是医院的双职工。得知要派医护人员援助武汉时,她想都没想便报了名。“第一个支持我的就是我老公。”邰亚琦说,虽然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爱人工作也比较忙,但参与抗疫,自己义不容辞。

到达武汉后,邰亚琦和队友们被安排在最大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那里安置了2000张床位,由安徽医疗队、四川医疗队等8个医疗队共同接管。

“上午7点准时进舱,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口罩让人觉得呼吸都很困难,没一会护目镜就起雾积水了,后面的几个小时里,基本上都看不清了,走路都得小心,怕摔倒。”说起刚进方舱医院的情形,邰亚琦说一切都历历在目。

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邰亚琦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大:从两人护理50多人到一人护理50多人、从临床护理到生活护理、从只发药品到采集各类标本送检……为照顾好患者,她们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有时候,实在累了就坐下休息会,结果居然就睡着了。”邰亚琦说。

结束一天的工作,出舱的程序也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我们的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邰亚琦告诉记者,回到休息的地方,自己和队友们也没有立即歇息,而是及时整理各种资料,尽快做好上报工作。

说起最牵挂的人,邰亚琦说是自己刚满7岁的儿子。她告诉记者,每次跟儿子视频聊天的时候,儿子都不会主动说出“想妈妈”的话,但到情不自禁的时候,他就会突然转身背对着她。“他是怕我看见他哭,心里难受。”邰亚琦哽咽地说。

如今,邰亚琦早已回到了熟悉的岗位。回想起援助武汉的时光,她直言是一段永远难忘的经历。“经历过这次‘战役’,我会更加用心地做好工作,在给患者带来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力求让护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她说。

丁琪: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同事们的眼中,85后的丁琪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在专业知识上她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处理问题起来更是果断干练。”同事们总是这样评价她。

丁琪是广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重症医学科总是面对急难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不仅平日里工作繁重、没有规律性,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累是累了一点,但是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她说。

听到广德市要组建医疗队援助武汉的消息,丁琪第一时间到医院分管院长处报名,主动“请战”。“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师,我必须去,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丁琪说得斩钉截铁。

2月9日晚,丁琪接到了正式的通知。连回家准备行李的时间都没有,她就踏上了前往湖北的路程,“换洗的衣物都是之后家里邮寄过去。”她说,到达武汉,自己与当地医护人员简单交流一番后,就做好了不打胜仗不回来的准备。

“一开始还有些莫名的紧张焦虑,但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我们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跟‘战友’的情分也更加深厚了。”她告诉记者,虽然方舱医院管理的是轻症病人,但仍需要以最负责的态度对待,积极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经过了3天的防护知识培训,丁琪进入了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忙着查病房、与病人交流和其他日常医疗工作。”丁琪告诉记者,原本就近视的她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后,视线更模糊了,这使得她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为了节省防护服和减少感染的概率,自己和很多医护人员一样,经常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身体的透支曾一度让她感到筋疲力尽。但看到患者有需要,她又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次次重新再上“战场”。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丁琪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践行到了工作中。3月8日,武汉方舱医院休舱之后,丁琪立即向领导请战援助重症病区——武汉同济协和医院,最终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

向路琦:

“男”丁格尔的担当

2月20日,有着10年护理经验的向路琦随着我市第五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出征湖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宁国市人民医院护师向路琦说,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能够奋战在战“疫”第一线,是自己毕生的荣耀。“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辈就应挺身而出。”这是他驰援武汉前,在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中郑重许下的承诺。

2月20日晚,向路琦到达武汉,经过几天严格的培训考核后,2月26日,他所在的医疗队整体接管了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发热十七区。“每次进医院前,都要一层层地把自己包裹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粽子’,每一轮护理下来都会满身大汗。”回忆起援助武汉的日子,向路琦印象非常深刻。

在隔离病区内,所有患者都是独自一人,没有家人的陪伴,因此,医护人员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家人一般。向路琦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帮助患者打水、送饭、喂饭、擦浴……一天下来,常常让他觉得身心俱疲。

“作为一名男护士,我觉得自己在体力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向路琦说,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会主动承担一些病房的消毒工作。“因为每天要消杀好几遍病区,每次配置的消毒水有几十斤重,如果让女护士去做这些事情,我觉得于心不忍。”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隔离病房的日子,向路琦说自己的泪点变得越来越低。他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件事,得知医护人员即将撤离时,他一直照料护理的37床患者依依不舍,不停地叮嘱他“下次来武汉,一定要跟她联系”。“当时我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那是一种特殊的情谊。”他说。

3月19日傍晚,向路琦接到第二天即将撤离的通知,随之而来的是失落与不舍。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的他,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最后一天,主动请缨上早班,早上五点半就起了床。

当天,很多人在病区内合影时却没有找到向路琦,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清洗擦拭空气消毒机。“虽然没有最后跟他们一起合影留念,但为了能留下一个干净整洁的病房,我还是选择站好最后一班岗。”采访中,向路琦告诉记者,援助武汉的日子是自己人生中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现一名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说。

唐雯:毫不畏惧 再次“请战”

在郎溪县中医院,提到唐雯,几乎没人不会竖起大拇指。2003年“非典”发生时,她第一时间进入医院的隔离病房参与救治工作。17年后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她毫不畏惧地再次“请战”,驰援武汉。

唐雯是郎溪县中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到达武汉方舱医院后,她被推选为本组的护士长。“一开始心里是很忐忑的,毕竟面对的是在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但凭借着专业的素质,很快她就冷静了下来,适应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

唐雯所在的方舱医院由武汉羽毛球馆改造而成,480张床位一天之间全部住满,而且收治的都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轻症患者。“每一位护理人员要负责30多位病人的医疗和生活护理,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一刻都没法停歇。”她回忆说。

说起最难忘,还是在医院开舱的初期,刚接班后,唐雯他们就接到了电话:“马上会有119名新病人入舱!”放下电话,她和“战友”们立即行动了起来,等到把所有工作安排妥当,衣服已湿透,嗓子也哑了,护目镜上全是雾气。

正当唐雯歇息片刻时,一位老大爷走到了她身边,拉住她的手对她说:“护士长,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为了谁,我是一名老军人,我就给你敬个礼!”说完,就给唐雯敬了一个军礼。“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

这样感动的画面还有很多。唐雯娓娓道来:每天上下班,都会有公交车司机师傅准时接送;每次下班回到宾馆,志愿者都会为他们进行全身消毒……“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送来慰问品,并且对我们的三餐饮食做了精心的膳食搭配。”

“第一天就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真的很累。”援助武汉的日子里,唐雯每天早晨7点多就要从宾馆出发,一直忙碌到晚上11点多钟才能回去休息。“除了进行治疗护理外,我们还需要给病人端水送饭。我们的付出感动着病人,病人也感动着我们。”唐雯说,在方舱医院,大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因表现突出,唐雯得到了中共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和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联合表彰,被授予“先进标兵”称号。“这份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尽了一份力而已。”她说。

①唐雯已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曹群 摄

②向路琦(右)和患者合影。

③邰亚琦(右)为患者送去中药袋。

④丁琪在武汉同济协和医院门前留影。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