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读者来信的回忆
■徐晓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北贡乡(现属于泾县云岭镇)政府工作,担任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党委宣传干事,是报社的特约通讯员,我也成为了《宣城日报》的铁杆粉丝。
工作关系加上我的喜好,日常时时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了解报社的报道动态,围绕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积极撰写稿件,认真学习、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采访写作、反复修改,工整地用方格纸誊写好,再用信封邮寄到报社。经常写稿,稿件的采用率较高,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当时,北贡乡是全县蚕茧生产大乡,家家户户栽桑养蚕。北贡供销社在街道增设茧站,负责收购蚕农的春茧。1994年初夏,春茧收购季节,县蚕茧收购公司因资金短缺,出现了向农民打白条的现象,农民把收获的春茧卖给茧站拿不到钱。全县其他20多个茧站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共拖欠春茧收购资金2000多万元。农民辛勤养蚕收入得不到及时兑现,给生产和生活消费带来诸多不便,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农民怨声载道,迫切希望收购部门及时兑付现金。我作为一名党报的通讯员,有责任更有义务为农民兄弟反映情况解决困难。通过深入了解,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站在农民的立场,权衡利弊,反复修改,以本报通讯员的名义向当时的《皖东南报》发送了一篇读者来信《农民手中的白条何时能兑现?》报社高度重视,很快在二版显著位置给予刊登。来信报道后,引起了泾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主要领导及时召集泾县蚕茧收购公司、泾县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关单位和企业,研究解决收购资金短缺问题,经过统一沟通协调,很快筹备收购资金2000多万元。不到15天时间,泾县蚕茧公司便兑现了拖欠全县6000多户蚕农的收购资金。农民拍手称快,奔走相告,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庄里村一名汪姓大叔到乡政府述说实情:“今年生产春蚕150多公斤,打算卖蚕茧给女儿治病,到县医院做手术。当时没有拿到钱,一家人心急如焚,东凑西借。想不到资金很快兑现了,及时帮助我家解决了困难,十分感谢报社和县政府为农民兄弟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这件事已过去30年了,回想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宣城日报》确实是读者喜爱的一张报纸。今天《宣城日报》已经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她为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我为她的成长和发展感到自豪和骄傲。愿《宣城日报》越办越好。